学术交流

病例分享

时间:2018年12月19日

1711145470.jpg

 

在哮喘的规范化管理中,预防哮喘急性发作是主要目标之一。在我们坚持规范用药等治疗的基础上,有些情况下哮喘急性发作仍难以避免。哮喘的管理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医院外进行的,我们希望有一些方法可以预测哮喘急性发作的可能性,在监测症状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对呼气峰流量(PEF),以及PEF日变异率(PEFR)的监测(PEFR>13%视为异常),辅助判断哮喘患儿气流阻塞状态、哮喘控制状态

PEF可以使用简易峰流量仪进行测量,测量时进行3次检测,取最大值作为本次结果;每日早晚各检测1次,坚持2周后可获得个人最佳值(2周内最高读数)。

PEFR计算方法:  

d3hfZm10PXBuZw==



病例来了

     

男孩,14岁1个月。

反复咳嗽喘息1年,诊断支气管哮喘并吸入治疗4个月

因反复咳嗽喘息1年,按照《中国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版》诊断“支气管哮喘(轻度持续状态)、支气管哮喘未控制”。

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粉剂(160/4.5ug)每次1吸每日2次治疗3个月,达到“支气管哮喘控制”状态。1个月前减量为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粉剂(160/4.5ug)每次1吸每日1次。

下图展示在第4个月治疗中一次哮喘发作时PEF变化全过程:

通过平时检测获得PEF个人最佳值(图片中绿色直线,读数约310 L/min),图片中显示平时监测数值接近个人最佳值。

第8天开始出现感冒症状,并可见PEF数值逐渐下降,当时无喘息症状,有轻微咳嗽。医院就诊考虑“病毒性感冒”,给予相应对症治疗,并继续维持原有哮喘治疗(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粉剂每次1吸每日1次);

第10天感冒症状逐渐好转,无喘息发作,但PEF数值呈现逐渐下降趋势;

第11天感冒症状基本消失,间断有咳嗽,无显著喘息发作,PEFR达到17%(>13%),患儿仍持续每日1次吸入治疗;

第12天出现间断憋气症状,PEFR增高至32%,PEF呈显著下降,医院就诊听诊“未见异常”,仍维持每日1次吸入治疗,加用口服丙卡特罗;

第13天出现哮喘急性发作,PEF早晨和晚间的数值均降至最低。医院就诊,给予哮喘急性发作期雾化吸入、口服药物等治疗,症状逐渐缓解,PEF回升至个人最佳值水平。



undefined



【初步分析




▲  青春期男孩,病史1年,诊断支气管哮喘明确,吸入治疗后可达到哮喘控制状态。


▲  图片所示急性发作事件中,诱因为呼吸道感染,在感冒过程中可见PEF监测数值逐渐下降,并逐渐出现PEFR>13%,最终哮喘急性发作。


▲  出现呼吸道症状,发现PEF逐渐下降后,除了加用感冒常规治疗外,哮喘控制治疗未得到及时调整。



【进一步诊治】


     在急性发作缓解之后,将哮喘控制治疗: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粉剂160/4.5ug恢复每次1吸每日2次维持2周,咳喘症状消失并维持稳定,同时继续监测PEF与PEFR维持稳定状态,吸入治疗重新尝试减量。


【病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PEF作为反应气道阻塞程度的简易肺功能指标,检测方便,成本低,设备便携,广泛应用于呼吸道疾病的动态监测。我国儿童哮喘指南与GINA指南均推荐在儿童哮喘管理过程中进行PEF的动态监测[1]。既往临床研究也证实,PEFR的监测可对哮喘急性发作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并指导预防用药,降低急性发作的风险[2-3]。

首先,本患儿诊断明确,对ICS+LABA治疗敏感,在吸入治疗减量第1个月出现呼吸道感染诱发哮喘发作。过程中,在出现呼吸道症状,但尚未出现喘息发作之前,已经可见PEF数值逐渐下降,并逐渐出现PEFR增高>13%,提示PEF与PEFR对哮喘病情控制稳定程度的提示作用。

第二,在感染、运动、环境刺激等诱因刺激后,出现持续的呼吸道症状,并可见PEF下降和PEFR增高时,应建议按照“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CCAAP)”,进行控制治疗的临时升级调整,防止哮喘急性发作。

第三,在门诊复诊工作中,医生应该主动指导患儿和家长进行哮喘相关知识、哮喘院外治疗策略的学习,并根据患儿个体情况,指导患儿及家长识别可能的诱发因素,制定个体化的哮喘行动计划(AAP),使哮喘患儿的院外治疗以家庭对哮喘知识的了解、对治疗的依从性为基础,在出现状况时有据可循,避免急性发作,从而达到改善控制状态、减少用药负担、降低经济与时间成本、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北京儿童医院过敏反应科    许巍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 中华儿科杂志. 2016;54(3):167-181.

[2] 范亚君, 潘巍巍, 腾月. 日内变异率测定在支气管哮喘发作预测中的应用50例分析.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12(15):4024

[3] 岳艳玲, 吴新, 张志刚, 尹淑珍. 最大呼气峰流速在儿童哮喘中的应用.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4;19(12):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