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际热点
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 (2018年修订版)(一)
时间:2018年10月23日
申昆玲,邓力,李云珠,李昌崇,向莉,刘恩梅,刘瀚旻,刘传合,陈强,陈育智,陈志敏,陈爱欢,何庆南,张建华,尚云晓,俞善昌,洪建国,郝创利,赵德育,钟礼立,殷勇,崔永耀,盛锦云,鲍一笑.
临床儿科杂志,2018(02):95-107.
通信作者:申昆玲,洪建国
《儿童呼吸在线》主编 申昆玲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 (inhaled corticosteroids, ICS) 是治疗气道急、慢性炎症的常用药物。ICS不同剂型的药物, 如压力定量气雾剂、干粉剂和雾化吸入混悬液, 在临床应用中均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其中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以其可靠疗效、良好安全性和易操作性, 在我国儿科临床获得了广泛应用, 尤其是在年幼儿童, 包括各级医疗机构以及家庭;不仅用于支气管哮喘的长期控制和急性发作, 也用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作为一项新的呼吸治疗技术,对其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早在2011年《临床儿科杂志》编辑部即组织国内儿科专家, 制定了《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 并于2014年进行了修订, 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近年来, 雾化吸入疗法在我国儿科临床应用迅速增加, 很多医疗机构建立了专门的雾化治疗中心或雾化室, 个人购置雾化器进行家庭雾化吸入治疗亦日渐增多, 雾化装置新的产品不断涌现, 种类繁多。但是在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疗法的实际应用中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突出表现在: (1) 普通儿科或非呼吸专业儿科医生、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雾化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全面; (2) 不能正确掌握雾化吸入治疗的适应证, 例如对近年发生的较多的疾病, 如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BO) 、间质性肺疾病等是否以及如何应用并不明确; (3) 在特定疾病, 如何结合其临床病情, 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配伍, 以及如何确定剂量和疗程; (4) 对各种雾化设备, 应如何正确选择使用; (5) 家庭雾化吸入的正确使用,引导和管理等。
针对上述目前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经征询意见, 《临床儿科杂志》编辑部组织儿科呼吸领域专家对共识进行了再次修订, 用以指导广大儿科医务工作者和家庭正确选择和使用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 从而规范和完善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临床的应用。本共识制定遵循循证医学基本原则, 参考了国内外最新相关研究数据和相关指南文件。
(刘传合 申昆玲 陈育智)
一、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概述
1基本概念
吸入疗法是目前哮喘治疗中首选的给药方法。采用吸入疗法时, 药物以气溶胶的形式输出, 随呼吸气流进入体内。由于气溶胶具有很大的接触面, 有利于药物与气道表面黏膜上皮细胞接触而发挥药效。其中, 直径1~5μm的药雾微粒最为适宜, >5μm的微粒, 则绝大多数被截留在口咽部, 最终经吞咽进入体内;而<0.5μm的微粒虽能达到下呼吸道, 但在潮气呼吸时, 90%药雾微粒又可随呼气而排出体外。吸入药雾微粒的形态也影响药物在气道内的分布。
2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的特点及临床地位
2.1给药技术
2.1.1射流雾化
以压缩泵或氧气驱动的雾化器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雾化吸入器具, 其原理是高速运动的压缩气体通过狭小开口后突然减压, 在局部产生负压将药液吸出, 并通过高速运动的持续气流形成药雾微粒, 其中大药雾微粒通过挡板回落至贮药池,小药雾微粒则随气流输出。药雾微粒的大小与气流的压力和流速有关, 增加气流速度可使雾化输出量增加, 减小药雾微粒, 缩短雾化时间, 可使患儿的依从性更好。在应用射流雾化吸入器时, 药池的液量要充足, 一般用量为3~4mL, 可在5~10min内输出全部药液。对处于喘息急性发作状态、呼吸困难的患儿, 建议以氧气作为驱动力, 在雾化给药的同时提供氧气。氧驱动雾化吸入时的氧气流量以6~8 L/min为宜。
2.1.2滤网式 (mesh) 雾化
通过振动等方式使药液透过网孔进行雾化。与射流雾化相比, 滤网式雾化输出的可吸入微颗粒比例略低, 但是装置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 且使用时噪音小, 还可以倾斜使用是其优点。目前滤网式雾化器的种类有限, 国内主要使用被动式装置, 不能外接延长吸气管, 使用混悬液时网眼容易堵塞, 滤网耐久性能较低是它的最大缺点。
2.1.3超声雾化
通过压电晶片产生1~2MHz的高频超声, 从而在储药池的顶层液面形成雾粒, 但对于混悬液而言, 药雾微粒并不能完全到达能形成雾粒的液面顶层;同时, 超声雾化的气雾水粒密度大, 有效药物颗粒少, 并可增加气道阻力;超声雾化器的高频还可以转化成热能, 可能影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活性。使用超声雾化器时, 药物容量大, 药雾微粒输出效能较低, 大部分药物最终留存在残留液中, 不适用于哮喘等喘息性疾病的治疗。
由于不同雾化器输出微颗粒的效能差异较大, 并可以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 建议避免选用不能提供确切空气动力学数据及有关临床疗效证据的雾化器。
<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line-height: 27px; font-size: 18px;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