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根据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管理学龄前喘息:一个概念验证试验的领悟

时间:2023年02月13日

背景:目前学龄前喘息的管理主要基于症状模式。

目的:探究与标准治疗相比,使用以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或呼吸道细菌感染为指向的个性化治疗是否能减少喘息发作。

方法:一项概念验证的随机试验,旨在调查与标准护理相比,以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为指向吸入皮质类固醇(ICS)或针对呼吸道细菌感染应用靶向抗生素,是否能产生更少的计划外就医。将前一年有2次及以上喘息发作的1-5岁儿童区分为偶发性病毒性喘息(episodic viral wheeze, EVW)或多诱因喘息(multiple trigger wheeze, MTW)。随机将这些儿童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如血液嗜酸性粒细胞≥3%给予ICS,诱导痰/口咽拭子培养阳性给予靶向抗生素。对照组则接受标准治疗。主要结局是4个月期间的计划外就医。

结果:随机分配60名中位年龄为36.5个月(14-61个月)的儿童。中位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为5.2 %(范围0-21%),60名儿童中27名(45%)为特应性状态(血液嗜酸性粒细胞≥3%),8名(13%)有呼吸道细菌感染。EVW、MTW与血液嗜酸性粒细胞、特应性状态或感染均无相关性。各组均有67%的患者应用了ICS。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名受试者中,分别有15人和16人在4个月内出现了计划外就医(p =0.8),且首次出现计划外就医的时间相似。收集到50%受试者的依从性数据,在这些患者中,ICS依从性的中位数为67%。有无计划外就医的受试者在各个参数上均无差异。

结论:临床表型与变应原致敏或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无关。由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决定的ICS治疗对计划外就医没有影响,但ICS依从性较差。

点评:本研究比较了基于临床的标准治疗和基于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或呼吸道细菌感染的个性化治疗的疗效,以计划外就医为主要结局指标。虽然结论中基于症状的治疗和基于实验室依据的个性化治疗在主要结局上没有明显差别,但这可能与治疗依从性差有关。既往有研究支持,规律吸入糖皮质激素对有吸入过敏原过敏和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学龄前喘息的儿童有益。未来需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相结合,提高患者依从性,进一步探究血嗜酸性粒细胞在管理儿童喘息的意义价值。

参考文献:Saglani S, Bingham Y, Balfour-Lynn I, Goldring S, Gupta A, Banya W, Moreiras J, Fleming L, Bush A, Rosenthal M. Blood eosinophils in managing preschool wheeze: Lessons learnt from a proof-of-concept trial. Pediatr Allergy Immunol. 2022 Jan;33(1):e13697. doi: 10.1111/pai.13697. Epub 2021 Nov 24. PMID: 34783100. 

IF:5.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