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型细胞因子基因作为儿童早期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后过敏性哮喘的危险因素

时间:2023年03月09日

背景:哮喘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已经确定了与2型相关基因变异的相关性。此外,基因变异和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在哮喘发生中的特异性相互作用也被提出。

方法: 对既往患有毛细支气管炎的儿童和对照儿童进行前瞻性调查,并在学龄期进行随访。对病毒暴露设盲的研究随访包括详细的肺功能检查、实验室检查和问卷调查。过敏性哮喘定义为除实验室证实的特应性(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或对变应原过敏)外,典型症状加客观可变气道阻塞。对9个2型细胞因子候选基因:IL4、5、13、25、33和37、IL17RB、CRLF2和 TSLP 进行靶向完整测序。

结果:随访时,有遗传资料的患儿109例,有毛细支气管炎病史91例(呼吸道合胞病毒46%,人鼻病毒24%,人偏肺病毒15%和混合病毒病因14%),无毛细支气管炎病史18例。中位年龄为9.4岁(范围6-13岁),41例 (38%) 有实验室证实的特应性。21例儿童 (19%) 符合过敏性哮喘的定义。校正年龄、性别和5个病毒类别后,IL33与过敏性哮喘发展呈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p = 0.017)。在基因-病毒相互作用分析中,IL17RB中的变异集显示与人偏肺病毒感染存在显著的正相互作用 (p = 0.05)。

结论:结果强调了过敏性哮喘风险的多因素性质,病毒感染和遗传性基因变异均有助于增加风险。IL33 和 IL17RB 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是设计治疗和早期筛选的潜在候选靶标,但这些结果必须在独立研究中重复。

点评:该研究使用了一个描述良好的毛细支气管炎的儿童队列及其对照组,收集学龄期详细的表型和临床数据,检测了基因 IL33 与哮喘的关联。此外,尽管样本量较小,仍能够检测到与 MPV 感染和 IL17RB 基因变异的有统计学意义的相互作用。这些有前途的发现需要在更大的研究样本中得到证实,并有助于更多的关于基因病毒相互作用引发哮喘的文献。

参考文献:Zihan Dong., Åsne Myklebust., et al. Front Immunol 2022;13:1054119 doi:10.3389/fimmu.2022.1054119

影响因子:IF (2021):8.786